而尹泰跪谢侍妾反而让他的儿子对雍正感恩戴德,当时康熙命还是皇子的雍正代替自己去盛京祭祖,雍正就随口问了一下尹泰的儿子可有在朝为官,雍正叮嘱尹泰如果明年尹继善赴京科举一定要去他的府上拜会一下,尹继善曾听父亲尹泰说过自己考中之后可以去拜访雍正,于是御前殿试上尹继善就向雍正说明了自己是盛京尹泰之子,雍正赏识尹继善并没有立刻升他的官,此前最年轻的巡抚是被康熙破格提拔的年羹尧。
雍正为什么要下旨让大学士尹泰给小妾下跪磕头?具体是怎么回事?
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下了一道非常幽默的圣旨,这道圣旨是奖赏大学士尹泰的圣旨,但一般大臣接圣旨之后都要先跪谢皇恩,不过雍正却特意在圣旨中明确交代让尹泰先向侍妾徐氏跪谢再跪谢圣旨,让一家之主向侍妾下跪,这在注重封建礼法的古代是非常难堪的事情,但雍正圣旨一下,尹泰也只能照办,而尹泰跪谢侍妾反而让他的儿子对雍正感恩戴德,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雍正如何会下这么一道幽默整人的圣旨。
这件事还要从康熙六十年(1721年)说起,当时康熙命还是皇子的雍正代替自己去盛京祭祖,恰好祭祀当天赶上暴雨,雍正被当时的盛京奉天府尹章佳·尹泰邀请到家中避雨,在尹泰家中雍正一边避雨一边就与尹泰闲聊起来。
雍正就随口问了一下尹泰的儿子可有在朝为官,尹泰就回答说自己的第五子尹继善即将参考明年科举。雍正叮嘱尹泰如果明年尹继善赴京科举一定要去他的府上拜会一下,这意思就是有提拔尹泰的儿子尹继善的想法。
后来第二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康熙出殡之后,朝廷再度开启科举,尹继善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并且考中了进了御前殿试,尹继善曾听父亲尹泰说过自己考中之后可以去拜访雍正,这回不用拜访了,直接御前殿试就能看到已经登基的雍正皇帝了。
于是御前殿试上尹继善就向雍正说明了自己是盛京尹泰之子,并说父亲尹泰曾与雍正有约定,届时他若赴京科举定要拜会雍正,现在这不就直接见到了日理万机的皇上了。尹继善这番口气非常自信,大有不进殿试绝不见雍正的意思,这让雍正十分欣赏,雍正称尹继善乃大器之才,于是尹继善也就考中了进士。
雍正非常喜欢尹继善,雍正将他留在身边出任日讲起居注官之职务,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官职虽然不高,却能整日伴随皇帝左右,这样的职位非常容易升迁。
雍正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皇帝,他是一个喜怒形于辞色,爱憎分明的皇帝,而且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一旦这个官员被雍正认准所赏识,往往都会获得破格提升,就比如雍正三大股肱之臣李卫、鄂尔泰、田文镜,这三人在康熙时期都不过是四五品的中层干部,尤其鄂尔泰当时已经快年近五旬,田文镜则已年过六旬,但是他们都被雍正所赏识,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被破格提升为巡抚,成为一省的封疆大吏。反之雍正对于厌恶的人不喜欢的人则是斥辱责罚不留余地。
尹继善虽然是满人,但他受父亲尹泰影响,对汉学儒家文化非常喜爱,尹继善非常酷爱读书,几乎做到无书不读的地步,因此他在雍正身边负责文字文案工作,表现出来了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锋芒,写的文案很让雍正喜爱,再加上尹继善颇有儒学士人的翩翩风度,所以雍正对他非常赏识。
雍正赏识尹继善并没有立刻升他的官,而是破格提拔了他的父亲尹泰,雍正直接将尹泰从正三品的盛京府尹提拔为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才开始真正的重用尹继善,这一年雍正将当时只是从五品的户部郎中提升为正二品的户部侍郎兼江苏巡抚,这一年尹继善不过32岁,才步入仕途六年的他就从皇帝的秘书破格提升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尹继善也算是那个时代第二年轻的巡抚了,此前最年轻的巡抚是被康熙破格提拔的年羹尧,当初年仅30岁步入仕途九年的年羹尧被康熙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巡抚,而尹继善出任巡抚时虽然年龄比当时的年羹尧大,但别忘了当时尹继善只步入仕途六年,而年羹尧出任巡抚时应步入仕途九年多了,因此相比之下尹继善的升迁速度比年羹尧还要快得多。
很快尹继善就打破了年羹尧的仕途记录,尹继善在江苏巡抚任上勤勉任事,清廉公正,最关键还能大力推行雍正新政,因此很快雍正又把他升官了,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的时候,雍正的宠臣浙江总督李卫因丧母回家丁忧,此前李卫被雍正任命为闽浙总督管辖浙江和福建两省,后来两江总督范时绎因为缉捕天地会不利,被雍正撤职,雍正为了更好地在江南地区推行新政,因此把两江三省即江苏、江西、安徽并入到了李卫辖区之内,李卫也由此成为浙江总督,实际他这个总督是两个总督的职权范围,统辖负责江南五省事务。
李卫丁忧之后,雍正就又把李卫的位置拆分成了闽浙总督和两江总督,因此雍正在这一年直接让尹继善由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此时步入仕途八年,年仅35岁的尹继善直接成为了总督,他也是当时最年轻的总督。
尹继善的升迁速度在清朝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事情,算是清朝政坛的一大奇迹,后来乾隆都曾感叹“八年至总督,异数谁能遇”。
尹继善得到雍正赏识坐着火箭在官场升迁,连他老爹尹泰都跟着沾光,雍正七年(1729年)尹继善那年逾八旬的老爹尹泰被雍正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兼署兵部尚书,在不设宰相的清朝,当官到大学士这个位置就基本相当于宰相了,可以说尹泰已经做到官场的最高官职了,不过这一切皆因沾了儿子尹继善的光。
尹泰其人才能平庸,在官场上没有多大成绩,雍正之所以启用他一个在于他对雍正忠心耿耿,再一个就是他的儿子尹继善才华横溢,深受雍正赏识,尹泰因儿子被提升为大学士这在后来雍正的圣旨中曾明确提到过,雍正也毫不讳言的告诉他是沾了他儿子的光。
在尹继善出任江苏巡抚第二年,他向雍正上报修筑堤坝帮助江苏百姓抵御水患的方案就得到了雍正高度嘉奖,雍正在回复尹继善的奏折中就曾明言:朕嘉悦之怀笔难批谕,汝父积何德生汝如此之子也!朕实为汝君父庆幸焉,勉之!从雍正的这句话中就能看出雍正真的是因为赏识尹继善的才能才提拔他的父亲尹泰。
雍正十年(1732年)冬,尹继善由两江总督调任云贵总督,总督调任都是要回京城先向皇帝述职才能再从京城出发赴任,于是尹继善正好回京城连述职带探望老父尹泰。
尹继善向雍正御前述职之后,雍正就问尹继善的母亲是否接受过诰封。一般做到总督这个级别的人他们母亲也都会接受朝廷诰封,况且尹继善之父尹泰还是大学士,更是可以享受诰封夫人的待遇。
这里就要说一说尹继善的出身了,尹继善并非尹泰嫡子,当初尹泰曾经相上了家中的一个丫环徐氏,一夜风流之后就有了尹继善,尹泰也就纳徐氏做了侍妾,因此尹继善其实是侍妾之子。
而古代诰封夫人通常只会诰封正室嫡妻,所以尹泰的嫡妻获得了诰封,而尹继善的生母徐氏并未获得诰封。其实徐氏不仅没有获得诰封,她在尹泰家中地位还非常低下,尹泰虽然是满人,但却十分尊奉汉族的儒家礼教,他是一个迂腐的儒家礼法拥护者,他在家中处处为嫡妻撑腰,而老实本分的徐氏则受尽尹泰和嫡妻的使唤。
在尹泰家中吃饭,尹泰和嫡妻坐在饭桌上吃饭,徐氏必须要站在两人旁边伺候,只有尹泰夫妻吃完饭,徐氏才能有资格吃口剩饭,徐氏还要操劳尹泰家中方方面面的各种劳动工作,可以说她虽然是侍妾,实际地位并没有比家中的丫环高哪去。
因此尹继善从小就受到正房白眼欺凌,即便他现在身居两江总督的高位,母亲徐氏依然在家中毫无地位可言,尹继善一听雍正询问母亲接受没接受诰封的事,他就想到了母亲在家中毫无地位受人欺凌,他默然片刻,眼中一酸眼泪差点就掉了下来。
雍正这个皇帝和别的皇帝不大一样,他比较愿意听臣子的家事,所以他也早就知道尹继善是侍妾所生之子,这时雍正一看尹继善默然不语还一副要哭的样子,雍正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雍正就许诺尹继善不日就将诰封他的母亲徐氏,尹继善一听此话感动的痛哭流涕,当场就给雍正跪了。
尹继善回家之后就把雍正要诰封母亲徐氏的事和父亲尹泰一讲,尹泰当场大怒,尹泰认为尹继善想提高生母家庭地位,就拿皇帝来压他,于是年纪老迈还怒不可遏的尹泰拿着拐棍就劈头盖脸把尹继善打了一顿,尹继善的官帽都被尹泰给打飞了,吓得尹继善生母徐氏赶紧跪下哭求尹泰别打儿子了,自己不接受诰封就罢了。
大学士老爹把两江总督的儿子胖揍一顿,还把官帽都打飞了,这事第二天就在北京城传开了,成为了当时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满北京都在传这件事,那自然这件事也逃不过雍正的耳朵,雍正很快就知道了尹泰殴打儿子尹继善的事,于是雍正就想替尹继善和徐氏母子出口气,他立刻就下了诰封徐氏的圣旨。
于是礼部官员就拿着雍正的诰封圣旨来到尹泰家中传旨,尹泰到此时还以侍妾不能见客为由想把宣旨官员推脱出去,但是很快礼部官员就说了,这圣旨就是封赏徐氏的,除了她别人没资格接旨。
尹泰见此只得把徐氏叫了出来,于是礼部官员当场宣读雍正圣旨:大学士尹泰非籍其子继善之贤,不得入阁,非侧室徐氏,继善何由生?著敕封徐氏为一品夫人,尹泰先肃谢夫人,再如诏行礼。
圣旨的意思就是让尹泰先跪谢徐氏,再接圣旨,这可是雍正钦赐的圣旨,尹泰哪敢违背雍正的意愿,于是他只能无奈地请徐氏坐在上方,自己向她下跪行礼。
当时四名宫女扶着徐氏坐在椅子上,徐氏向来被丈夫和嫡妻欺负惯了,突然见丈夫给自己下跪行礼,徐氏反而吓了一跳,就欲起身,结果被四名宫女老老实实按在了椅子上接受了尹泰一跪拜。
后来雍正又让尹泰当天和徐氏重新举行婚礼,并给指派了梨园班子去尹泰家中助兴。从此之后徐氏在尹泰家中地位与嫡妻并行,再加上雍正如此重用和赏识尹继善,从此尹泰家中无人再敢欺负徐氏,而徐氏的家庭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件事是记载于《清稗类钞》之中,是民国时期记载清朝掌故逸闻的汇编,看起来非常具有戏剧性,但其实这倒非常符合雍正的为人及其性格。
掺乎大臣的家务事是雍正执政期间的一大特点,雍正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把家务事处理好了,如何能治理好国家,所以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时候,雍正就曾发现很多朝臣都惧内,而凶悍之妻大多不贤,妻子不贤,丈夫身居高位就很有可能走上歪路,以权谋私、贪腐受贿皆因其妻不贤而已,因此雍正曾对大臣们明确说过:苟有畏惧掣肘不得已之处,令密奏朕,朕代诸大臣处分,朕虽日理万机,而于大臣之家事尚能办理。
雍正这意思就是告诉这些惧内的大臣们,如果家有悍妻没事,秘密告诉我,我替你们撑腰收拾她。
所以看雍正如此能操心大臣家务事,而尹继善做为雍正的宠臣,重点栽培的人才,他肯定不会眼看尹继善和徐氏母子在家中受正房欺凌而不管,因此这件事虽然并非正史所记载说起来也很戏剧性,但可信度很高,这很符合雍正独特的帝王个性。
而从现今保存的雍正朱批尹继善奏折也能看出雍正对尹继善的喜爱和因其贤能而提拔其父的意思,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件事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尹继善有才能,不止雍正对他非常赏识,连雍正最喜爱的弟弟当时雍正朝第二把手怡亲王胤祥也非常赏识尹继善,胤祥在尹继善赴任江苏巡抚之前特意送给了他一套贵重的礼服,胤祥一再叮嘱尹继善处处以民为本,而后来尹继善做官也确实不负雍正和胤祥之期望,他真的是以民为本,处处以爱民为前提。
清代中期诗人赵翼曾经评价尹继善爱民为先,深得民心。乾隆也评价尹继善为八旗读书人的表率。
尹继善为官还是比较公正无私,他从不趋炎附势,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都是雍正的宠臣,尤其李卫还曾是尹继善上级总督,但尹继善并不畏惧他们,李卫治河无方,尹继善第一个就弹劾了上级李卫,回京述职时路过河南,发现田文镜为官苛刻,虽是清官但却不恤百姓,于是回京述职期间尹继善又顺道弹劾了田文镜,转任云贵总督后,前任总督鄂尔泰给尹继善留了一堆烂摊子,于是尹继善再度弹劾已经调入中央成为大学士的鄂尔泰。
可以说尹继善一个人把雍正时期三大宠臣挨个弹劾了一遍,不过尹继善并非一味弹劾三人,他在给雍正上奏折时也表扬过三人优点也很多,足够自己学习终身,自己应该采三人之所长,弃三人之所短,也正是尹继善始终抱着这种谦虚的心理,所以他才能越来越受雍正赏识和栽培,雍正为了培养像尹继善这样能成为将来的治国重臣可谓是煞费苦心,在这方面他老爹康熙和儿子乾隆均不及雍正这般有培养人才的魄力和毅力。
后来尹继善在乾隆时期进入内阁成为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院士,也算是终于拜相,不过乾隆却并不是很喜欢尹继善,因此尹继善在乾隆朝止步于大学士,始终没有进入军机处,参与国家最高决策。
乾隆虽然并不是很喜欢尹继善,却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他让皇八子永璇娶了尹继善之女为嫡福晋,而且在尹继善去世后倒反而更加赏识他,死后对他赞誉良多。
尹继善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病逝,死后被乾隆追谥为“文端”,乾隆还写了很多首诗来怀念他。
尹继善的儿子庆桂也深得其父真传,文学造诣极高,才华横溢,在乾隆朝中后期也官至大学士并且还兼任了军机大臣,一时之间尹泰、尹继善、庆桂祖孙三代皆为宰相成为清朝的一段佳话。
不过尹继善为官清廉,生性不爱金钱,而且交际出手十分阔绰,还经常资助贫苦的读书人,因此尹继善死后家无余财,他的十个儿子根本没分到太多的遗产,而他的儿子庆桂也和他的风格一样,不爱钱财,虽然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但仅能自足。
庆桂死后尹继善的后人大多平庸无奇,不到二十多年的光景,尹继善的后人就已经沦落街头依靠变卖家产为生,到晚清时期尹继善的后人不得不靠清政府救济和借债度日,可以说尹继善因为官清廉而致使子孙后代无以生计,被当时的人们所感叹。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清朝的殿阁大学士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的作者史遇春,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
我写过一篇《关于清代的大学士制度,您都知道哪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仅作参考而已,全文如下:
说起清朝的大学士来,似乎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二;但是,要详细问起三四来,就不见得所有人都能述说详备。
其实,关于清朝大学士这个话题,因为算是有些专业度的,所以,我原本不想写,其中主要顾虑,就是感兴趣的人没有几个,最终受众不多、读者太少。
可是,就这个话题,我看了三四次之后,还是觉得这些基础知识是需要补充和学习的,于是,心中,不忍冷落,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一内容写出来。一来呢,这是对我历史知识的增补;二来呢,我还想着,或许也有和我一样对这个题目有兴趣、也有和我一样对这个题目不明了的朋友。不想那么多了,就算是自己学习,同时和大家共同进步吧。
先说出处,本篇是依照清人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一中的一段文字而成的。
政治制度和人类社会当中的其他很多物事一样,都是有传承的,这是最基本的概念,读者必须明了。基于这一概念,就清朝的大学士制度而言,它并不是清人的原创或者发明,它完全是沿袭了明朝旧有的规制而成的。
在清朝,起初,凡是被授予大学士的人,他必须要兼六部之中某一部的尚书。
所谓六部,是指隋唐以后,对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隋朝始设六部,初称为吏、礼、兵、都官、度支、工部,很快,改都官为刑部、改度支为民部;遂有吏、礼、兵、刑、民、工六部。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改民部为户部,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定型。六部沿革,其脉络,须从前代说起:秦汉时,九卿分掌中央行政事务;魏晋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至隋朝,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中唐至五代,六部权力削弱,形同虚设。北宋前期,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六部所掌事务甚少,各部正官除特旨供职者外,其余皆为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六部复行其本职。西夏、辽代、金朝等各代,均仿汉人之制,设置六部。元代,以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沿袭元制,朱元璋洪武十三(公元1380年)罢除宰相之职,废掉中书省,解析其政,分归六部,至此,六部各自独立,直接听命于皇帝,地位更甲尊崇。清代,承袭明制;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增设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上;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897年),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改刑部为法部;改礼部为典礼院;又增设农工商部(工部并入其中)、民政部、学部等,至此,六部之称遂废。
最先,大学士必须兼任六部中之中某一部的尚书。但是,必须清楚,此时大学士所兼任之六部尚书,并非实职,而是虚衔,他们并不实际参与管理其所兼任之“某一部”的事务。这个时候,六部尚书,各另有其人。
到了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中叶,此时的大学士,在兼任六部中的某一部尚书时,才开始出现其真实管理所兼任“某一部”具体事务的情况。
清仁宗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间,大学士兼任六部中的某一部尚书时,真实管理其所兼任之部的具体事务,已经被确定为常规,是必须如此的。
这样一来,大学士所兼的尚书职务,就是名副其实的,而且是官职分明的。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自从军机处设立之后,大学士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了。
大学士原本属于内阁,但是,在有了军机处之后,内阁权力自然相应被削弱。自此之后,内阁之中,大学士所承办的事情,主要是每天对各部、各省上呈的文件进行初步的答复;还有,就是承担向下发布朝廷的文件;另外,对朝廷所采纳的上报文件,必须以正式公文的形式发布出去。大学士名义上所担负的上述这些事情,其中很多还被中书所分担;当然,上述这些事情,日常还有侍读管理;所以,大学士基本上都是坐享其成而已。那个侍候,国家如果没有大的典礼、大的会议,大学士实际上是全年都不用去内阁的。后来,朝廷觉得这样不行,于是,朝廷才开始让大学士兼六种之中某一部的尚书职位,这样一来,大学士就没有理由再常年不上班了,同时,大学士也有个官方的去处了。当然,大学士的兼差,并不仅仅局限于兼某一部的职,也有部分大学士位高望重,便同时兼任多个职位。这种情况下的大学士,他可能就是全力实际管理其所兼职位的事务,内阁的事,他基本上是不参与的。
以上,是关于大学士的概述,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大学士的殿阁设置。
清朝立国初期的大学士,分为三院,分别是:弘文院大学士、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三院大学士为四殿二阁大学士。这四殿大学士分别是: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二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恢复为原来的三院大学士:弘文院大学士、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
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又改为四殿大学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改为三殿二阁大学士。这三殿大学士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二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到了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才确定为三殿三阁大学士。这三殿大学士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三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到了这个侍候,大学士在员额上也有了初步的规定,也就是:大学士只设四员。
此前,清朝的大学士的员额是没有定数的,其数额范围是从五、六位到十一、十二位不等。
但是,到了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忠公富察·傅恒去逝之后,保和殿就不再设置大学士。
自此以后,清朝的大学士,只剩下了二殿三阁。这二殿大学士分别是: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三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至于大学士授职时的名称,自清圣祖康熙以来,并没有定例可循。
所以,有些时候,某殿某阁,并没有设置大学士;而有些时候,一殿一阁之中,可能同时有好几人被授予相同的大学士衔。
到了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以后,才开始在每殿每阁各设一名大学士;但是,那个时候,已经确定,大学士的员额仅限四名;须知,二殿三阁共有五缺,因员额四员,所以,大学士的确定,就只能是二殿二阁,一殿三阁这样来组合了。这种组合,也没有规律,主要看皇帝高兴,由其心情决定。
以上在介绍大学士的过程中,大学士的名位次序,也如文中的排列,从先到后,即由大至小。比如三院中,弘文院大学士第一、秘书院大学士第二、国史院大学士第三;二殿三阁中,文华殿大学士最尊英殿大学士次之,文渊阁大学士再次之、东阁大学士又次之、体仁阁大学士最末。
这种大学士制度,一直沿袭传承到了清末。
附本文相关资料:
【军机处】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清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清高宗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富察·傅恒】约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字春和,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乾隆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力主清军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授经略,督师云南。次年四月,率京师及满、蒙兵1.3万余人,分三路入缅甸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兵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军遣使请和,疏奏罢兵。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二月班师,不久病卒。清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谥文忠。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五月,以子福康安平苗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职权有多大?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明清两代不设宰相,明朝成祖以后设内阁,入阁即拜相,凡入阁者一般都冠以某某殿(阁)大学士职衔,以示区别。清朝在官僚体上承明制,但在雍正继位以后,设立军机处。入军机即为拜相,军机大臣的职务属于满清核心官员。所谓拜相只是俗称,在清朝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上宰相。大学士也不一定入军机。更不是宰相。
清朝大学士,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比大学士低一级的协办大学士,从品级上讲,大学士为正一品。大学士不一定入军机,在雍正朝之前,担任大学士的首先就得是位高权重大臣。在满清一朝大学士为定个额六人。满汉各三人,除非皇帝罢免,大学士任职终身的,直到该人致仕退休。翁同龢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一辈子都没等到大学士这个职衔。在满清大学士被称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在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在满清时期,大学士必须兼任六部尚书,大学士是有高低之分的,从高到底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保和殿大学士就一个,就是乾隆一朝的傅恒,此后再无人担任。所以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就是首席大学士了,和珅就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比如李鸿章从光绪元年当文华殿大学士,一直当到光绪二十七年。有清一代第一人。因为名额限制,曾国藩那么大的名声也是一个武英殿大学士。也没有做上首席的文华殿大学士。这里要指出的是,在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大学士的权力就大幅度降低,更加是个荣誉性职称。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朝设立,从此以后就是满清最高权力中枢权力机关,但就实际权力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在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而单独的大学士从此退出国家中枢机构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最高职务就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珅就担任过此职,而曾国藩,李鸿章一辈子也没有入值军机处。在乾隆朝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宗室亲王不得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从慈禧上台以后,宗室奕?出任领班军机以后,宗室任领班军机成为惯例。
就实际权力而言,军机处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宰相。比如和珅,和珅是首席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只是首席大学士,却不是首席军机大臣,阿桂是首席军机大臣,但阿桂的武英殿大学士头衔又比和珅的比文华殿低一级。这实际上就是乾隆制衡的手段,直到阿桂去世,和珅才得以出任首席军机同时兼首席大学士,而时间不过两年。
大学士也好,军机大臣也罢,这些职务都不是在宰相,比之唐宋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皇帝的高级幕僚和助手。实际权力并不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微信成语猜猜看大学士第50关答案,肝月干很长
投石问路
【拼音】:tóushíwènlù
【解释】: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出处】:《新民晚报》1989.1.5:“安徽科技出版社投石问路,去年秋冬该社出版了一本《人体摄影》画册,意外地一炮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