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圭(大圭是什么字)

[元](约公元一三四一年前后在世)俗姓廖氏,‘不读东鲁论,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元·大圭》,为文章简严高古:所着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诗僧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壬集·大奎》,笃信佛教的父亲廖休庵居士对他说,望儿勿违吾志,至正间(1341~1368年)居泉州紫云寺(即开元寺)之西“筑室曰梦观堂,梦观!大奎是元末闽南著名诗僧。

大圭是什么字

奎。kui二声。

大圭(大圭是什么字)

奎读音[kuí]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2.〔~宁〕药名,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亦称“金鸡纳碱”、“金鸡纳霜”。3.姓。

大圭的僧人

[元](约公元一三四一年前后在世)俗姓廖氏,字恒白,晋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至正间,居泉州之紫云寺。大圭著有梦观集五卷,《四库总目》其诗气骨磊落。

大奎,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元·泉州晋江人,是元末闽南著名诗僧。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卒年不详。他不但能文,且武艺超群,民间讹传他是陈友谅的军师张定边。

明·《补续高僧传》记述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妙恩·附大圭》:“圭亦有行解。博极儒书,尝曰:‘不读东鲁论。不知西来意。’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自号‘梦观道人’,著《梦观集》,及《紫云开士传》,纸迹一时。”

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大圭(大圭是什么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元·大圭》:“大圭,廖姓,资性敏慧,博究群书,兼精青乌学(堪舆之术),入开元寺为僧。尝赋诗曰:‘不读东鲁书,不知西来意。’自号梦观。为文章简严高古,无山林枯槁气。所着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

诗僧

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壬集·大奎》:“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泉州晋江人。”

大奎初习儒学,博极群书,擅长诗文。长大时,笃信佛教的父亲廖休庵居士对他说:“为父学佛不果,今以儿许佛,望儿勿违吾志!”大奎遵父教,到泉州开元寺为僧,拜高僧广漩为师,为妙恩法嗣。至正间(1341~1368年)居泉州紫云寺(即开元寺)之西,筑室曰梦观堂,故自号“梦观”。大奎共三历寺职,而至分座秉拂。由于大奎由儒入释,故能贯儒、释而一之。

大奎是元末闽南著名诗僧,所著《梦观集》5卷。释大奎虽为僧,但关心国家人民,诗作以苍生为怀,很多政治时事诗,大都写于泉州阿拉伯伊斯兰上层分子发动的“亦思巴奚战乱”(1357—1366年)之前,深刻反映了元末泉州的政治经济情况。

时人三山(今福州)吴鉴称释大奎为“圆机之士”,序其诗曰:“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丽,屏耕锄而秀。”

大圭(大圭是什么字)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诗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

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壬集·大奎》还载:“晋江有金钗山,其《募修石塔疏》云:‘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观六龙回日之高标。’一时传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静志居诗话》曰:“晋江开元寺僧大圭有《梦观集》,尝题山居云:‘山色宜茅屋,松声满饭盂。’湖中泛月云:‘偶临夜坐得嘉树,欲傍花行无小船。’均饶风致。”

大圭的介绍

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形状狭长而锐上,略似剑叶。大奎,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元·泉州晋江人,是元末闽南著名诗僧。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卒年不详。

大圭的解释

大圭的解释

佩玉,作丁字形,用途如笏,插在腰带间以记事备忘。《周礼·春官·典瑞》:“玉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郑玄注:“王所搢大圭也,或谓之珽。”孙诒让正义引戴震云:“大圭,笏也。天子玉笏,其首六寸,谓之珽。”

词语分解

大的解释大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圭的解释圭ī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圭角(僶)(圭的棱角,喻锋芒)。古代测日影的器具:圭表(a.测日影的器具;b.标准)。圭臬(指标准、法度,如“奉为圭圭”)。

白居易的答友问大圭翻译

白居易的答友问翻译如下:

大圭(大圭是什么字)

答友问原文是: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翻译如下:

大圭是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它有棱有角,但是抓在手里,却不会受伤。而行军打仗,将士们挥舞锋利的宝剑,即使碰到对方坚硬的兵器,也很难产生缺口。

当他们杀了马时,才知道好的玉石比不上铁。铸铁在熔炉中,铁很消化成水像雪融化一样容易,良玉在火中烧,烧三天一点也不热。你要是怀疑才能和贤德,要对比、比较了才知道好坏。

作者简介如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