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是怎么回事

庞勋因为朝廷要他们去岭南怒而兵变,成都突将营因为高骈要赖掉他们的军饷兵变,就因为节度使乐行达的儿子用私军抢了前宰相王铎的家产而没分给牙兵,再兵变一次再换一个禁宗室越关赴奏嘉靖十二年(1533)正月二十九日,总兵王效、副总兵梁镇败之于柳门,掌都察院事左都御史王廷相奉命申明宪纲:疏闻旌劝,兵部亟檄浙江、福建、两广各官督兵防剿,各巡按御史速查连年纵寇及纵造海船官。

中国古代及近代军队里因虐待部属造成兵变的事件有哪些

兵变实在太多了……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是怎么回事

拿兵变最多的晚唐来说,庞勋因为朝廷要他们去岭南怒而兵变。成都突将营因为高骈要赖掉他们的军饷兵变。凤翔镇为了利益先降齐再降唐。魏博镇的兵变更是家常便饭,节度使就是士兵的利益代表,要是节度使没法帮他们赚钱了士兵立刻兵变换一个,就因为节度使乐行达的儿子用私军抢了前宰相王铎的家产而没分给牙兵,牙兵就起来干掉乐行达换了个节度使,别人打过来了发现这个节度使没胆量出战,再兵变一次再换一个

1533年的历史记载

禁宗室越关赴奏

嘉靖十二年(1533)正月二十九日,世宗从靖江王邦宁奏请,下诏:自今各王府宗室有违例越关赴京者,其应得禄米,以出城日为始,截日住支,至回府发落之日复支。中间旷日,不准补给。著为例。

吉囊破西海

嘉靖十二年(1533)春,吉囊拥兵屯聚河套,将犯延绥。见明军有备,突以五万余骑渡河西,袭击亦不剌、卜儿孩两部落,继而窃入永宁境,大掠而去。同年冬,吉囊又犯镇远关。总兵王效、副总兵梁镇败之于柳门,又追杀至蜂窝山,吉囊部被斩杀,溺死者甚众。

周伦致仕

周伦(1463-1542),字伯明,号贞庵,昆山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知新安,累擢大理寺少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嘉靖十二年(1533)五月初四日致仕,嘉靖二十一年六月卒,年八十。赠太子少保,谥康僖。有《贞翁净稿》、《奏议》、《西台纪闻》、《医略》。

王廷相申明宪纲

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初二日,掌都察院事左都御史王廷相奉命申明宪纲:一、巡视仓库。御史所至郡国,务亲临仓库勾校,岁籍开收,稽饯粮之出纳,分别积贮赢缩,定有司之勤惰。如有侵冒虚诡,即为参治,毋得专委查盘,苟具故事。二、巡察盗贼。按巡境内,一遇盗贼生发,即当广布方略,便宜剿捕。若事机重大及地方官怠慢误事,具以状词。有司赋役清平,民乐各业,能使境内无盗,疏闻旌劝。三、抚恤军士。军士最为劳苦,而军官科害多端。御史至卫,务精核军政,惩汰无良,而疏其抚恤有卓异之官。

禁大船贩海

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十二日,世宗根据兵部关于大船贩海,招致海盗的奏陈说:海贼为患,皆由居民违禁贸易,有司既轻忽,漫不加察,而沿海兵巡等官又不驻守信地,因循养寇,贻害地方。兵部亟檄浙江、福建、两广各官督兵防剿,一切违禁大船,尽数烧毁。自后沿海军民,私与市贼,其邻舍不举的连坐。各巡按御史速查连年纵寇及纵造海船官,具以名闻。

张延龄系狱

张延龄(?-1546),兴济人。弘治八年(1459)以都督同知封建昌伯,十六年(1403)进候,加太保,嘉靖八年(1529)尽革外戚封,不得世袭,与兄鹤龄均在革中,因而横行不法,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坐事下狱论死,大臣争谏,世宗不得已,命长系狱中。嘉靖二十五年死于西市。

大同兵变

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初六日,大同兵变。土默特小王子屯兵大同塞外,大同总兵李瑾督促役卒挖浚濠沟甚为严酷,役卒王福胜、王保等数十人遂杀李瑾。世宗命总制刘源清率兵征讨,于阳和捕杀叛军数人,并逮获叛军首领王保等。至夜,叛军杀千户张钦,将关押在狱的参将黄镇、指挥马升、杨麟放出,推为帅,迎战官军,并潜出塞外,诱外寇为助。刘清源昼夜攻城御寇,死者相籍。世宗以刘清源扩大事态,遂夺其职,以张瓒代总制。时郎中詹荣督饷大同,察知马升、杨麟并无反志,于是令马、杨擒斩其首领黄镇以献,许免其死。张瓒到大同,其兵乱已平,遂鼓吹入城,大集文武将吏,置酒庆功,并赏有功者而还。

南御史冯思因言事下狱,受审不屈,士民称为“四铁御史”(口、膝、胆、骨)。次年免死谪戍。张孚敬复任大学士。鞑靼军攻扰延绥花马池,又攻固原,既而又攻宁夏镇远关(今平罗北)。提督侍郎陶谐攻破广东“巢寨”一百二十,据寨之众起兵已数年。

明朝时大同会被外族攻破,代王究竟有没有被俘虏过

大同是明朝九边重镇,从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于洪武二十五年就藩以来,历代代王均居住在大同。另外先纠正一点,大同在明代虽然屡遭边患,但并没有被外族攻破过,代王也没有被俘虏过。几次比较危急的事件是:第一、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前后,大同在瓦剌的包围攻击下岌岌可危。第二、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当时的代王朱俊杖险些被害。第三、嘉靖十二年大同再次兵变,新一任代王朱充耀逃往宣府。第四、嘉靖二十四年,代府宗室奉国将军奉国将军朱充灼密谋约蒙古小蒙古入雁门关助其为帝,事发后朱充灼被逮至北京赐死焚尸。紧扣外族的主题,笔者今天讲一讲正统十四年的大同的那场灾难。

大同代王府(现代复建)

大同危急:明英宗御驾亲征的源头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11日,瓦剌三路入寇。太师也先兵临大同,大同左参将吴浩在率众迎敌,在猫儿庄战败殉国。脱脱卜花王率军寇辽东,以吸引东线明军主力。阿剌知院率部寇宣府,围赤城,又分兵寇甘州以吸引西线明军主力。当时各地告急奏章雪片般飞往京师,英宗朱祁镇遂决意亲征。

7月15日,大同守军在总督军务、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及监军太监郭敬统率之下出城于也先主力野战。明军在阳和后口遇伏,宋瑛、朱冕战死,仅石亨及郭敬逃出。

这是一场诡异的大败仗。宋瑛,将门虎子,西宁侯宋晟之子,朱棣的女婿。朱冕,追封武进忠靖侯朱荣之子,镇守大同已经十年。石亨,比朱冕还早一年到大同,两人合作也已十年。郭敬,自宣宗朝开始就镇守大同,至今已逾二十年。这样一个熟知地理、经验丰富的大同明军领导层,竟然会轻易中伏而全军覆没?宋瑛、朱冕这样的主将居然还被团灭?联想到明英宗亲征之时成国公朱勇、恭顺侯吴克忠率领的明军主力每次也都是中伏而全军覆没,主将团灭。这一连串的巧合之中,难道就没有可疑之处?7月28日,朱祁镇率领的京营大军抵达阳和城南,《明英宗实录》记录了当时大战的惨烈:

(正统十四年七月)丙午,车驾次阳和城南。时伏尸满野,众益寒心。—《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是怎么回事

8月1日,朱祁镇到达大同,阳和之战中侥幸生还的石亨被降职。广宁伯刘安出任总兵官,都督佥事郭登出任参将以镇守大同。8月3日,御驾离开大同,12日后发生“土木堡之变”。8月20日,石亨被召回京师升任右都督,掌管大营操练,大同只留下刘安和郭登。再透露一个小秘密,石亨的得力手下守备大同西路、都指挥同知许贵在阳和之战中却能独善其身,率领本部安全返回大同。

张艺兴饰演的明英宗朱祁镇

8月21日,朱祁镇在也先的胁迫下抵达大同城下索要赎金。8月22日,郭登派人密告随侍朱祁镇的袁彬,准备率军劫营救驾,被朱祁镇拒绝。期间刘安多次与朝廷方面斡旋以金银解救朱祁镇一事,均被拒绝。刘安本人则在入朝之后,于9月5日被捕下狱。9月9日,镇守大同太监郭敬下狱,镇守大同的重任落在了郭登一个人肩上。

(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午,大同总兵官、广宁伯刘安下狱。安自大同入朝,言上命已来报虏情,且蒙升为侯。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劾安擅离信地,径赴阙庭。素无智谋,莫救邦家之难。不由朝命,自加侯爵之荣。宜正典刑,以为众戒。王令多官议安罪应斩,令禁锢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大同拉锯战

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多次利用朱祁镇诱降大同失败之后,瓦剌骑兵对大同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被守将郭登击退。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闰正月,瓦剌军队再次对大同发动攻击。当时大同城内精兵健马丧亡殆尽,“兵不满千,马才百匹”,形势危急之极。郭登果断率军夜袭,一举击溃敌军。

四月,万余瓦剌骑兵再次包围大同,郭登采取诱敌深入土城的办法再次将其击败。六月,郭登再次亲率军队出城野战,击败来犯的瓦剌军队。经过大半年的鏖战,最终在也先释放朱祁镇回京之后,大同的危机才告解除。根据从瓦剌营中逃回的士卒报告,瓦剌人之所以紧盯大同不放,是也先想把大同作为根据地的缘故。

景泰帝朱祁钰

景泰元年十二月,代王朱仕壥甘冒宗室干政的风险,上奏为郭登请功。此事经兵部会议之后,认为郭登已经进封定襄伯,不可再行封赏,遂拒绝了代王的请求。但无论如何,能够让代王如此上书,足够看出当时大同情势确实危急无比,代府宗室内心的恐慌溢于言表。

登律己治人,善抚绥慰谕。以逸制劳,以少胜众,虽古名将何以过之?臣忝藩维,每念孤城危困,宗室保全,维登是赖。凡其克捷,皆诸郡王目击,故得其详。登虽已荷封爵,而其奇谋秘策人未必知。乞以臣言降敕褒谕,使登感恩思报,益知勉于将来。—《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结语:在李自成攻破大同之前,瓦剌人的这次犯境,是代王家族最接近城破被俘的一次。好在有定襄伯郭登这位开国勋贵武定侯郭英的英雄子孙,守住了大同,保护了宗室和平民的安全。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是怎么回事

大同兵变,是明朝中后期颓势的一个表现,是国运衰微的缩影。就此兵变的性质而言,更多的是广大下级普通士兵不满上级中高级军官以及地方官吏盘剥压迫,为了保障他们以及家人应该享有的生存条件而进行的一场斗争。

对于明朝士兵的招募制度无论是在卫所制为主的时代还是后期以募兵制为主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士兵当兵之前均为破产或者半破产的农民出身,而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下级士兵,无权无势,反观中上级军官绝大部分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土地之外,还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侵占辽阔的原本属于那些破产农民的土地,甚至雇佣一些下级士兵充作劳力帮他们在土地上进行耕种,为其终日劳作。由此看来,众多普通士兵被剥夺了赖以生存的条件还沦为中上级士官极其低廉的劳动力,而那些士官则变相成为拥有极大权力的地主,所以大同兵变表面上是普通下级士兵同中高级士官的矛盾,实际上是贫农不堪忍受封建主封建剥削与压迫的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集中且具体的体现。

但是广大普通士兵在在反抗中高级士官剥削压迫的过程中,他们为了确保自己可以争取回原有的生存条件,在当时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侵扰南下明王朝时,他们不惜“引狼入室”,消极战斗,这个举动在当时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不仅极大的动摇了原本就腐朽的明王朝的统治,更是给无辜的布衣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失,这样一看,原本军队士兵的责任是保护一方平安但是他们摇身一变又成为使民间陷入水深火热的帮凶。正是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兵变其实极大的影响了明王朝的国运。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阅读理解参考和翻译

文言文阅读(15分)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是怎么回事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竟用宪竟:竟然

B.廷推宪总督宣、大推:举荐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藉:凭借

D.论者多尤宪尤:责备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3分)()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是怎么回事

⑥宪亦议从其奏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D.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译文: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