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聪明的头脑、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严密的推理逻辑让全世界的读者都崇拜至极,是他叼着烟斗的形象以及与华生、莫里亚蒂之间的爱恨情仇;《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很好的利用了恐惧这一人类的本能,温馨的车厢瞬间变成了黑暗中的古罗马竞技场,被未知凶手的恐惧所吸引的观众自然会跟随我们聪明的大侦探波洛先生一起探寻真正的凶手,观众都会随着线索去怀疑其他一个或几个人是凶手,我身后的两名女性观众就在不停的跟着剧情做出猜测。
如何理解《东方快车谋杀案》:一起全是受害者的谋杀案
福尔摩斯和波洛,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让人熟知的两大侦探形象,他们聪明的头脑、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严密的推理逻辑让全世界的读者都崇拜至极,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一次次的被搬上大银幕。但有意思的是,福尔摩斯更为观众所熟知的,是他叼着烟斗的形象以及与华生、莫里亚蒂之间的爱恨情仇;而波洛让观众们记住的,却是他侦破的几个具体案子,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东方快车谋杀案》了。
按理说,同一个故事被反复讲述总会让人厌烦,但神奇的是,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最著名的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虽然被先后多次搬上荧幕,但每一次都能获得很高的评价。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何种魅力,能够经受住时间以及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考验和审视呢?
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很好的利用了恐惧这一人类的本能。停滞列车的封闭车厢,一个被残忍杀害的商人,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凶手就在这车厢的12名乘客之中,温馨的车厢瞬间变成了黑暗中的古罗马竞技场,如果你身处其中,你害不害怕?
人类之所以能站在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原因就在于人类会想办法克服自己的恐惧。被未知凶手的恐惧所吸引的观众自然会跟随我们聪明的大侦探波洛先生一起探寻真正的凶手。而这也是整个《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但每个人的证词又都可能是正确的,每当一个乘客说完自己的证词,观众都会随着线索去怀疑其他一个或几个人是凶手。
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我身后的两名女性观众就在不停的跟着剧情做出猜测,虽然在观影的时候说话不怎么道德,但这也反映了这部电影并没有因为大段台词而使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的观众产生厌恶,反而通过不断的制造悬念而牵引着他们去思索,这是本片的成功,更是这个故事本身的迷人之处。
而这部电影更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对人性的探讨。一般的案件中,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会在情感上自然的偏向受害者一方,况且这名受害者还遭受了残忍无比的杀害,做下此事的凶手必是丧心病狂。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情感认知却在不断的发生偏转,受害者才是十恶不赦的人,而每一个凶手却是让我们同情的人。这起案件到此时已经不是正义与邪恶的问题,而是对人性的探讨。
影片中两个关于凶手们的画面让我十分震撼:一个是准备行凶的众人坐在一起看着阿姆斯特朗一家留下的录影的场景、一个是众人行凶之时每个人的神态。本片在这两处特意使用了黑白画面,并配上舒缓的钢琴曲,将无奈、痛苦、悔恨、愤怒等诸多情感在众人脸上表现出来,也不断的敲击着观众的道德观念,这十二个行凶的人才是受害者,但他们又确确实实违背了法律,如果你是波洛,你会怎么做?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可能有中间地带。这是波洛在影片开头就阐明的自己坚守的原则,然而这个脸打的实在是太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切理想化终将破碎,他在怒斥凶手们时自己却眼含热泪,因为他看到的不是十二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而是十二个破碎哀鸣的灵魂。
十二个人都参与了谋杀,但没法证明谁捅下的那一刀才是真正将受害人至于死地,每个人都是凶手,每个人却又都是受害人,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当一个小女孩的生命消逝的时候,无数人的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当想通了来龙去脉的波洛走向他们时,片中呈现的是“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每一个坐着的灵魂都在经受着自我道德的折磨,也都在不安的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平静的坐在最中间,两边是十二个表情各异的门徒;而在这里,只有十二个做下错事的可怜灵魂。既然上帝不在,那我就代替上帝行使他的权利。波洛谴责了他们每一个人,但也宽恕了他们每一个人,毕竟,他们还有赎回自己灵魂的机会。
东方快车继续上路了,它载着这十二个可怜的人向冰天雪地中继续前行,他们的灵魂会得到救赎吗?我们不知道,波洛也不知道。但我们和波洛都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对和错有时候不会那么明显,再有原则的人再面对群体性犯罪时也会感觉到无奈与无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你只能相信后半句。
最后再来说点剧情之外的,本片的构图和美术画面没得挑,长镜头的运用与俯拍也恰到好处。而且因为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的个人经历,整部电影偏舞台化、戏剧化,这使得每一个演员都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但同时也使得这部电影在逻辑细节、剧情推进等方面表现欠佳。
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的波洛算是影史上最不像波洛的“波洛”了,虽然他那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很迷人,但在塑造波洛这个大侦探的人物形象方面,比他的前辈们还是有所差距的,以至于在看本片时,我满脑子里都在想念大卫苏切特饰演的大侦探波洛。
大卫·苏切特的个人生活
苏切特的哥哥,约翰苏切特,是英国国内“五点新闻”的新闻主持人。他的外祖父詹姆斯·贾谢是一位摄影师。贾谢家原名Jarchy,是俄国犹太人种。苏切特的外祖父的父母也是东欧的犹太人,和他的祖父伊西多舒克赫特(从希伯来文shochet演变而来,意思是“犹太屠夫”)生活在克雷廷加(如今立陶宛),而后逃到普鲁士的梅梅尔并且改了自己的姓,根据日尔曼语舒赫多维兹(Suchedowitz)改成了苏切特(Suchet),并搬到南非的开普敦。
生活中的苏切特喜欢摄影,他的外祖父詹姆斯·贾谢是舰队街的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曾经《爱德华八世》,《辛普森夫人》,《路易斯·布莱里奥》以及《悉尼街的围攻》中担任摄影师。外祖父在苏切特儿时给他了一台柯达照相机,这激发了他对摄影的兴趣。苏切特还从马里斯·考林那里学会了演奏单簧管,他还会打鼓。
他曾经亲切地称他扮演赫尔克里·波洛时穿的那件肥大的外套是“犰狳皮”。
如今的他住在伦敦郊区皮纳已经许多年了。1972年,苏切特第一次在考文垂的贝尔格莱德剧院遇到了他后来的妻子希拉菲利斯,他们在那里一起工作而结识,他说他对她一见钟情,并且花了一段时间才说服她出去与他一起吃饭。他们在1976年6月30日结婚,而如今他们的儿子罗伯特在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他们的女儿凯瑟琳成为了一位理疗师。
大卫苏切特扮演过华生吗
没有。大卫·苏切特(DavidSuchet,Suchet的发音为"soo-shay")是一位英国演员,他出演的角色是“大侦探波洛”系列电视剧里的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大卫·苏切特的介绍
大卫·苏切特(DavidSuchet,Suchet的发音为(soo-shay)是一位英国演员。在英国电视台的各类演出中,屡次获得RTS和BPG的奖项,在2001年英国电视短剧《如今世道》中出演AugustusMelmotte并与马修·麦克菲迪恩以及帕洛玛·贝尔扎合作,在1991年曾经得到英国电视学院奖奖(BAFTA)提名。
大卫苏切特还活着吗
大卫苏切特还活着。大卫·苏切特,1946年5月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演员、编剧。在英国电视台的各类演出中,屡次获得RTS和BPG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