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胜利后又向魏国发动进攻,纵横家张仪劝说韩国、魏国连横投靠秦国,就越过韩魏进攻齐国,匡章联合宋军,在匡章与秦交战时,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
战国时期观泽之战详情
观泽之战: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挑战齐国的东方霸权,透过韩、魏两国向齐国发起战争,为齐将匡章所败,匡章胜利后又向魏国发动进攻,击败魏国于观泽。
概况:
秦惠文王年间,纵横家张仪劝说韩国、魏国连横投靠秦国。秦国拉拢韩、魏两国后,试图挑战东方的齐国,就越过韩魏进攻齐国。
齐威王派匡章(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秦军又担心魏、韩的反应,匡章趁机发动进攻,秦军败。匡章联合宋军,击败魏国于观泽。
在匡章与秦交战时,齐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历史上 巨鹿之战的结果,影响。淝水之战的结果,影响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结果: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影响: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
结果: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影响: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扩展资料:
一、巨鹿之战双方统帅介绍
1、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
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2、王离
王离,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秦朝后期著名将领,武成侯王翦之孙、通武侯王贲之子。
王离受封武城侯,承继父任为上将军,率兵戍边备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与章邯一起统率秦兵与起义军作战。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被俘,正史去向不明,野史多传被项羽所杀。
二、淝水之战双方统帅介绍
1、苻坚
前秦宣昭帝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357~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建元十九年(383年),兴兵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安、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
建元二十一年,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杀害,终年四十八,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2、谢玄
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
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年),率兵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淝水之战中,谢玄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太元九年(384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去世,年四十六。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巨鹿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邺城之战,为何唐军九大节度使会败得这么惨呢
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正沉浸在盛世美梦中的唐玄宗致命一击,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唐朝两京先后丢失,玄宗在仓皇逃跑之后,也丢掉了自己的皇位。
整个安史之乱共持续了七年多,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后世每每回忆这场战争,也是感到非常遗憾。安禄山的叛军确实很强,但唐朝真弱到这个地步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唐朝的实力是绝对有优势的,可让叛乱前后打了七年多,这就是唐朝统治者的无能了,他们明明有多次机会终结这场战争。
安禄山叛军最初的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接攻取唐朝的统治核心,他们在短时间内连续拿下了两京,还全灭了唐朝潼关主力。叛军在北方有着绝对的优势,不过在唐肃宗继位后,战争的走势发生了逆转。叛军犯下了两个重要的错误,其一是始终没办法控制河东,导致叛军的战线拉得过长,无法有效控制中原关中两个重要区域。其二是叛军无法突破雎阳,军队无法南下,唐朝可以依靠江南的赋税为军队提供后援。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还是在唐至德二年,安禄山死于宫廷政变,叛军内部大乱。随后陕郡之战安庆绪兵败,带着残兵跑到了邺城,这是哥舒翰阻敌于潼关之后,唐朝迎来的又一个重大战机。然而唐肃宗也走了他父亲的老路,没能抓住这个机会,随后爆发了著名的邺城之战,唐军可谓是集结了全国的精锐,最终却被史思明打得大败,邺城一战唐军损失惨重,更是让叛军绝处逢生,叛乱又多持续了五年。叛军的统治也已经稳固,即便唐朝平定了叛乱,也没办法彻底铲除河北等地叛军的藩镇。大好局势
现在很多人对邺城或许没那么熟悉,实际上邺城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都。自曹操在邺城建都之后,此后诸如北齐等政权都以此建都,这里也成为东部政权的统治核心。邺城优缺点非常明显,这里缺乏像长安一样的险要地势,不过邺城交通发达,北上可直控幽燕,还有漳河等水路优势。
安禄山的叛军老家就在河北,对于安庆绪来说,邺城距离洛阳比较近,他退到这里更加方便,还可以依托邺城的优势,阻止唐军继续前进。
然而当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像唐朝倾斜,唐军收复洛阳之后,紧接着又拿下河南,河东。坐镇范阳的史思明更是公开反水,带着他的13个郡还有一众精兵投靠了唐朝,可以说至此,平叛已经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安庆绪也并未展现出那么强的军事能力,唐军在李光弼等人的带领下,优势越来越明显,只要唐军拿下邺城,叛乱基本就已经结束了。战略失误
唐肃宗的军事能力确实比较一般,邺城之战爆发前,唐肃宗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失误,《新唐书》记载:李泌曰: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
他还重点强调平叛应该“无欲速”,遏制叛军的移动,利用他们战线过长的问题,反复消耗叛军。在李泌的战略中,山西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在唐肃宗后来的战略中,他将重点放在了两京地区,显然唐肃宗没能做到有耐心平叛,他太着急要收复两京了。
不过这样的失误还是有办法弥补的,可唐肃宗又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错过了围剿安庆绪的最佳时机。唐军主力忙于收复长安,肃宗并未集中兵力去围剿安庆绪,这让安庆绪能利用唐军分兵的失误,打败了李光弼部,顺利退到邺城。而唐军见到他退至邺城,又没有及时合兵,这让安庆绪有了喘息的机会,他一边收拢残兵,一边在河北继续招募新军。
同时蔡希德,田承嗣等人也从四面来到邺城与他会师,因此在决战前,安庆绪已经掌握了六七万军队,其中有很多都是叛军精锐。
很快肃宗解决了两京问题,他终于开始正视自己之前的失误,肃宗随即诏命郭子仪等人,共计九大节度使,二十多万的主力军队围攻安庆绪。
此时围攻,唐军依然有着军力优势,但唐肃宗又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违背了李泌的战略核心,忽视了范阳。他将李光弼等人全部掉过来围攻叛军,唐朝牵制范阳的军队就没了,史思明可以自由活动,事实上他后来突然出兵,唐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主动权完全在史思明手里。
唐肃宗这么做是认定史思明这路不会出事,毕竟对方已经投降了,可唐肃宗既然连郭子仪等人都不是完全相信,为何还会给史思明这么大的信任呢?
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围攻邺城的唐军并没有太多险要可以拒守,整个地势一马平川,按照李泌之前的战略,起码肃宗可以在河东留一支主力,守住井陉口,这样史思明就无法随意从范阳出兵了,唐军也可以放心包围邺城的叛军。
互相牵制唐肃宗在战略上已经犯下了不少的错误,而他在人事布置上,更是出现了关键的失误。他征集九位节度使,分别为:郭子仪、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探、崔光远、王思礼、李光弼,外加平卢兵马使董秦。
唐军集中了中原河东河北朔方等地的所有主力,二十多万的大军攻击安庆绪。然而这样一支大军居然没有主帅,唐军派系林立,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又是平级关系,各路大军从不同的地方赶来,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顶多属于协同作战。而郭子仪等统帅,还要受制于鱼朝恩,他作为处置使,可以监督各路唐军。鱼朝恩的权力实际上要更大,比如李光弼后来提出分兵打魏州的策略就被他驳回。
可以随意否决将领的布置,这下唐军彻底没有主帅了。唐肃宗的用法,也成为后世君主用兵的一个习惯,比如北宋等朝廷,出兵的时候都不再设立最高统帅,而是设置多路统帅相互协同作战,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将领独大,相互牵制就不会出问题了。思路混乱即便唐肃宗出现这么多的失误,可唐军主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最初郭子仪等四路大军过河,帮助李嗣业拿下卫州,邺城南面门户大开,随即与安庆绪主力接阵。
《旧唐书》记载:子仪之列陈也,使善射者三千人伏于垒垣内。明日接战,子仪麾其属伪奔,庆绪逐之,伏者齐发,贼党大溃。使薛嵩求救于史思明,言禅让之礼。安庆绪不得不退到邺城死守,等待史思明来救自己。史思明此时也是冒险搏一把,他从心里就没有相信过唐肃宗,安庆绪要是死了,下一个就是他了,不过史思明这个人十分谨慎,他也害怕唐军,因此他最初是先试探唐军。
《旧唐书》记载:思明先遣李归仁以步卒一万、马军三千,先往滏阳以应。思明南攻魏州,节度使崔光远南走。
史思明顺利拿下魏州,邺城北面已经被他控制住。这个时候唐军就比较危险了,他们无法突破邺城,史思明的军队已经赶来,唐军连吃败仗,而史思明很快就从后方断了他们的粮道。此时唐军只有速战速决,然而在交战那天,一场大的风暴让两军都受到影响,按理说双方都有影响,为何就唐军惨败呢?
这就是唐军前面一系列布置失误所带来的恶果,史思明军队未受阻拦就来到邺城。唐军各路人马思路十分混乱,叛军攻魏州,没有人接应崔光远,随后鱼朝恩又不让军队北上阻止史思明。随后遇到风沙,唐军各路人马一撤就停不住了,其实在交锋前,问题就已经暴露了。
李光弼,李嗣业的军队承担了大部分围城工作,结阵交锋后,唐军不少节度使进退失据。遇到风沙第一时间想着保存实力,比如之前郭子仪激战的时候,崔光远就派了一千人去支援。后来崔光远兵败,直接扔下友军就跑回京城。因此唐军这次一退,就彻底止不住了,大军损失惨重,直接成全了史思明。
韩世忠在大仪之战取得了什么战绩
金军北归以后,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积极训练部队,准备收复中原。但是,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小朝廷,苟安于富饶秀丽的江南,对金国的进攻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绍兴四年(1134年)秋天,金兵联合伪齐刘豫的军队,又分兵南下,向淮南进犯。南侵军总共七十多万,骑兵自泗州(今安徽盱眙北)攻滁州(今安徽滁州);步兵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攻承州(今江苏高邮)。南宋小朝廷吓得胆战心惊,急忙派出使者魏良臣等到金国去求和,同时急令韩世忠筹划战守。那时候,韩世忠正驻守在镇江,接到朝廷命令后,立刻进行了如下的军事部署:派部将解元防守承州,抵挡敌人的步兵;他亲自率领骑兵驻屯大仪,迎击敌人的骑兵。为了表示必胜的决心,他命令士兵伐木为栅,以截断后退的通路。当魏良臣等走到扬州时,韩世忠故意下令让军队撤去炊灶,诳骗魏良臣说:“有诏退屯守江。”等到魏良臣去远了,韩世忠立即上马指挥战士迅速北上。他率领军队进驻大仪,布下五个阵式,丕设了二十多处埋伏,与军士们约定好,听到鼓声,立刻出击。金将聂儿孛堇听魏良臣说宋廷已命各将退兵,不禁喜出望外,立即派别将挞孛也(也作挞不野)率领铁骑兵直奔扬州,准备袭击宋军。当金兵来到江口距大仪五里的时候,韩世忠传令击鼓,事先埋伏在四下的宋军听到鼓声,一齐杀出,金兵知道中计,慌忙逃命。韩世忠命“背嵬军”(即卫队)各持长斧,上砍人胸,下劈马足,穿着铠甲的金国骑兵,纷纷从马身上掉了下来。宋朝骑兵四面围攻,活捉敌酋挞孛也以下两百多人。解元在承州,和敌人相持不下,韩世忠派部将成闵率领骑兵前去增援,经过激烈的战斗,也把敌人打退,俘获很多。韩世忠另外派遣的一名部将董旼也在天长县(今安徽滁州)的鸦口,把敌人打败,俘获金军四十多名。韩世忠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到达淮河岸边,敌军惊溃,自相践踏,掉到河中淹死的不知有多少。韩世忠在大仪的伏击战,阻止了金军的南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南宋朝廷听到捷报,主张抵抗的大臣和将领们又抬了头。有一个叫沈与求的大臣说:“自从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天韩世忠接连打败金兵,挫伤敌人的锐气,这个功劳可是不小啊!”宋高宗也不得不表示要给韩世忠以重赏。当时朝臣们都认为韩世忠的战功卓著,韩世忠从而赢得了南宋“武功第一”的光荣称号。
《崤之战》全文翻译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
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
(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
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
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
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
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
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扩展资料
《秦晋崤之战》春秋左丘明
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
晋在得知秦袭郑未成而还的情况下,讨论是否应该利用这一机会截击秦军。先轸以秦国劳民伤财、傲慢无礼为由,驳斥了,以栾枝为代表的反对意见,主张“必伐秦师”二晋国由于地理优势,又是以逸待劳,致使秦师全军溃败。
骰之战的战争过程只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骰,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一笔带过,言简意赅,交待了,交战的时间、地点和结局。至此,蹇叔的预言已全部应验,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从文赢请三帅以下则是崤之战的尾声。秦穆公之女、晋文公夫人文赢请求将孟明等三位秦国主帅放归秦国,得到应允。
先轸闻讯赶来,怒唾于朝,表现了一介武士的有胆有识、深谋远虑和对晋国的赤胆忠心,在文章结构上则引出了以下情节:晋国阳处父追孟明于河中,孟明巧妙地谢绝阳处父假托君命所赐的骏马,回到秦国。
不过秦穆公并没有杀掉他们,而是勇于自责、悔改可见,最后两段的作用预示着秦国并没有彻底失败,秦晋争霸的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
全文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过程,而是对秦晋役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意在揭示秦国败绩的原因:一是出师错误,这在蹇叔哭师一节中有详细的原因分析;二是骄兵无礼,这是王孙满观师所说明的道理。
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晋争雄的同时,重点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