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隆阿,反而远走陕西呢?

多隆阿本来就不属于湘军系统,北方太平军平定以后,负责打援的曾国藩的各个湘军部队,打退太平天国悍将陈玉成,清军在缴获的物品中发现了一封陈玉成写给洪秀全的蜡书,多隆阿战功第一,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对此心知肚明,多隆阿从1853年(咸丰三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军和李、蓝叛军作战,是清军满人中的一员能战之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办法他都曾成功地使用过。

多隆阿为什么不愿意和曾国荃一起围困天京,反而远走陕西呢?

主要原因是在“安庆之战”中,他出力最多,战功最大,但是功劳却被曾国荃抢走,因此对湘军愤恨终生。

多隆阿,反而远走陕西呢?

多隆阿本来就不属于湘军系统,他在北方与太平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北方太平军平定以后。他被调往湖北,开始与南方太平军作战,心中自然想的是灭掉太平天国,立下不世功勋。

原本围攻安庆的计划中,负责围城的是多隆阿,负责打援的曾国藩的各个湘军部队。围城最轻松,但功劳最大;打援最辛苦危险,事后只能得个安慰奖。

曾国藩是个“家大于国”的人,一心想扶持自己亲弟弟曾国荃,湘军物资分配都紧着弟弟来,“攻下安庆”这种大功劳当然要抢给弟弟。

他和胡林翼一番运作,最终围城的成了曾国荃,打援的是多隆阿。整个安庆之战,多隆阿战功最大,多次以少敌多,打退太平天国悍将陈玉成。生生把陈玉成打服了。

战后,清军在缴获的物品中发现了一封陈玉成写给洪秀全的蜡书,说多隆阿“老谋善战,用兵如神,臣与对阵,屡为所败,今百万精锐悉遭顿挫,自料力不能敌”。

整个安庆之战,多隆阿战功第一,曾国荃战功第二,战后论功行赏,曾国荃第一,多隆阿并没有得到太多赏赐。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对此心知肚明,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载:“安庆克城,人人优奖,惟多公尚嫌其薄”。

多隆阿一怒之下,再也不肯和湘军合作。

多隆阿的主要成就

多隆阿从1853年(咸丰三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军和李、蓝叛军作战,大小上百仗,历战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总的看来,他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是清军满人中的一员能战之将。他率部作战,一是靠勇,每战都能亲自督阵,甚至自己带头冲锋。除勇以外,他也讲究用智谋,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办法他都曾成功地使用过。在布阵指挥方面,比较注意正面迎敌和侧翼包抄,善于使用机动兵力,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将其投入战斗。此外,他也很注意马步协同作战,利用骑兵进行奔袭,穿插,也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多隆阿平定陕甘回乱第一次高潮,使得回军退入甘肃。这是他一生里最大功绩。大荔县许多地方都有多公祠,有民间歌谣歌颂多隆阿的功绩。注意:左宗棠平定的是陕甘回乱的第二次高潮。

多隆阿的子孙后裔

双全,是多隆阿的独生子,多隆阿卒于军营后,清帝嘉其忠荩,授双全为一等侍卫(执掌宫廷宿卫和随扈皇帝的官员),袭一等男爵,亟欲官之。但双全事母极孝,虽然家贫,不乐仕进,奉养老母终身。

寿长,字仁山,是双全之子,多隆阿的长孙,官二等侍卫。

多隆阿,反而远走陕西呢?

寿龄(一作寿福),双全之子,早卒。据徐宗亮著《黑龙江述略》,知其曾袭一等男爵,居齐齐哈尔城北,土屋十馀间,仅能自给。恭镗任黑龙江将军时,派在将军衙门户司行走(入值办事之意。又,派到某处学习办事,亦称行走)。查恭镗于1886年至1888年(光绪十二至十四年)任黑龙江将军,徐之书成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寿龄之袭爵在奎弼之前,且二人的辈分不同,一为孙,一为曾孙,故无矛盾。

寿庆,字海山,是双全之子,后改名胡海山,

胡海山有三子,一子名祖荫,字绳武。建国前移居台湾(已故多年),他的后代定居台北。另外,在齐齐哈尔市也有他的堂兄弟居住。

从多隆阿算起,至今已有六代,子子孙孙,绵绵瓜瓞,海峡两岸都有他们的亲族。

选择去陕西的多隆阿,为何不愿和曾国荃围困天京

先来分析下百度的词条。多隆阿,字礼堂。礼堂,有意思。咋不字个电影院呢?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

达斡尔族是生活蒙古的一个民族,于明初迁居黑龙江以北,史载当初清朝为打松锦之战,先将黑龙江攻略,来以稳固满清的后方。所以,估计该族在那时,即被后金所吞并。故多隆阿授的不是蒙古旗,而是授满洲旗。

著名军事将领,擅长指挥马队,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蒙古人,马上民族,自幼善骑射,能超过湘军悍将鲍超,这就很厉害了。著名军事将领,实至名归。

事实证明,多隆阿战历的确璀璨夺目,胜极多负极少。在晚清国运走下坡路之际,八旗子弟大多架鸟玩虫、食国家俸禄、而疏于报国习武。在尽出纨绔子弟的情况下,多隆阿实属极为难得的满清名将。

另外,绿营兵(汉兵)也于清中期走了下坡路,营务废驰、军纪松懈、射箭虚发、骑行堕马,根本无法作战,犹同于满清八旗军。多隆阿能领兵作战至此,此人确实很有几把刷子。

好了,进入正题。先说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起义自1851年由广西桂平金田村肇始,越演越烈,清政府开始派重兵弹压。本以为八旗军、绿营兵好使,结果一触即溃,一退千里。太平军趁机跃出广西,挺进湖南。

清咸丰帝在大失所望之余,也不管清庭一贯对汉人严防死守的祖制。开始借力于地方团练,松绑了汉人地主,建立私人武装的夙愿。团练这种私人军制,自嘉庆时就有,本来用来协助军队安靖地方,主要保护地主财产的私人武装,并相协打击白莲教,属镇宅护院团丁的加强版。

哪里知道,曾国藩、李鸿章所成立的湘、准军(别看叫军,就是团练)挺好用。初与太平军战,实输多赢少。几年后,湘、准军对太平军渐互有攻伐输赢。大部份时间,还打得太平军落花流水。而且一开始,曾国藩就立志把湘军打造成为一支,可以超越满清国家军队的武装力量。

多隆阿,反而远走陕西呢?

再说多隆阿,他是满族人,生于齐齐哈尔。初始在蒙古郡王僧格林沁的麾下效力,属蒙旗军队系列。后转投都兴阿,并接替了他的位置。在南下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中,多隆阿又归湖北巡抚胡林翼指挥。

此时,多隆阿部与曾国藩的湘军才有了交集,并接受曾国藩的指挥。因此多隆阿和曾国藩并无大的私交,就是一时的上下级关系罢了。

再说多隆阿在安庆之战中,击败了太平军名将陈玉成部。却因曾国藩偏向其弟曾国荃,明明多隆阿战绩卓著,上报朝庭论功行赏之时,赐赏大部归曾国荃“吉字营”所得。

多隆阿本就是满将,打心底里看不起汉人,同时心中也严防着汉人和汉军。这一点,与清庭的迂腐如出一辙。对出身于区区的地方团练,虽然官职大于他的曾国藩,也是暗中看不起。

何况,在八旗子弟整体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多隆阿部好不容易整了个战功卓著,赐赏却输于团练级之湘军。

多隆阿实在气死了。特么我容易么,我!一看朝庭如此听任湘军乱报战情致赏罚不公,想想与二曾也无多大交情,一赌气就拒绝和曾国藩的湘军合作,任曾国荃的吉字营23000人孤军深入兵员达几十万的天京。

也许,多隆阿有特殊的申诉渠道;也许,朝庭洞悉了满汉将领的矛盾不利于大局,就暂时容忍曾国藩的湘军之作为。反正恰好在此时,朝廷下旨令多隆阿率军去陕西平定回民起义,多隆阿之军,就被调离与太平军的作战前线了。

再说曾国荃作死孤军深入天京,南京的洪秀全是兵强马壮,兵员大大多于吉字营,根本不把贴近南京的吉字营当人。这边,曾国藩被曾国荃作死所为,吓得要下巴也掉了,急求满人湖广总督官文,让多隆阿部回救曾国荃部,满督官文不尿曾国藩,遂推诿不调。

多隆阿也自顾自提兵赴陕省平乱。心想让太平军灭了这个作死抢功的曾国荃,也算出了口心中恶气。

其中细节按下不表,反正太平军集城中之几十万之众、及从江浙调来的李秀城部二十万人,还是灭不了,在南京城下困兽犹斗的曾国荃23000人的吉字营。最终两军死磕了半年,李秀成反而被打跑了(李秀成去救南京,反被准军趁势攻下江浙好多大城市,李秀成不得不回防江浙)。

再说多隆阿部去陕西平回乱.这个,所有的陕西汉民,都要感谢多隆阿。那些信奉伊斯拉教的回民极为残暴、凶狠、变态,百姓(大部份是汉民)当时就被屠戮不少。

几万人的多隆阿部一到,打得这些几十万回民的乌合之众狼奔豕突、落花流水,最后被迫溃逃至甘肃。甚至,多隆阿还将献城西安给回族乱民的满清旗民及同党也全杀了,并予全部西安旗民以夺饷之罚。要知道这些旗民都是多隆阿的同族人啊。

多隆阿,反而远走陕西呢?

事后,陕西各地大建“多公祠”,对多隆阿进行歌功颂德。想想也是,这也算满族名将多隆阿一生从军的顶峰了。救陕西百姓于回民屠戮之倒悬,虽说是出于为满清统冶之需。不过回民政教合一,作乱屠杀起陕省百姓实在是太残忍了。

多隆阿都有什么功绩,他是否应该和左宗棠一样被铭记

晚清时期,犹如清朝的国势,满清起家的根本——八旗子弟也彻底堕落。虽然八旗已不堪使用,但八旗子弟仍有极个别的人出淤泥而不染,凭借自己出众的能力脱颖而出。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和同治回乱的多隆阿就是其中一个。

八旗

多隆阿,字礼堂,呼尔拉特氏,满洲正白旗,1817年生于齐齐哈尔,不过多隆阿虽然属于满洲八旗,但是他并非满族,而是出身达斡尔族。多隆阿在晚清年间,面对太平天国和同治回乱,屡立战功,与湘军名将鲍超齐名,因此也有了“多龙鲍虎”之说。

多隆阿

多隆阿最大的战绩和功绩,就是率部平定了第一次回乱高潮,收复陕西,挽救被屠杀的汉民,稳定了西北。

同治初年,由于西北人口大量增长,但是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再加上清廷统治力薄弱,为争夺资源,汉回之间矛盾尖锐。再加上MSL企图在中国西北建立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他们在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地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暴乱,而暴乱最终演变成以抢劫屠杀汉民为主的种族灭绝式叛乱。据统计,仅回乱第一年被屠杀的汉人就高达一千多万人。

同治回乱

此时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清廷的绝大部分兵力和财力都用于南方,同治回乱愈发猖獗。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多隆阿奉命离开了江淮战场,率部进入陕西。

此时陕西的清军被回乱叛军打得节节败退,多隆阿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进逼的正确策略,对回乱叛军剿抚并用,力求每战必胜,多隆阿先后取得了同州、王阁村、羌白镇等多场战斗的胜利,将位于陕西的回乱叛军大部消灭,叛军余部被迫退甘肃。

回乱祸首之一白彦虎

政治多隆阿将回乱的重灾区陕西被收复平定,才使得陕西的汉人未被彻底屠杀,直到如今陕西有地方仍有多公祠,以纪念多隆阿的功绩。可惜的是刚平定陕甘回乱第一次高潮,同治三年,多隆阿在率部平定李、蓝起义军的过程中,不幸中弹,因伤势过重去世。

清军

绵延十几年的同治回乱,对西北地区的汉人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死伤。没有多隆阿及后来左宗棠,中国的西北可能已经彻底脱离了中国,成为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多隆阿都定第一次陕甘回乱高潮的功绩,应该也必须被铭记。

左宗棠真的搞过屠杀吗

看了评论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大概情形。开始回民欲建伊斯兰国,对陕西甘肃的汉人逐村逐县的进行屠杀和抢掠,其景甚惨。后湘军多隆阿部率军攻陕西回民,并不招抚,以牙还牙,对回民亦逐地清剿,汉人出于报复的狂热,配合清军实施了对回民村落的大规模自发性的摧毁行动,号称“秦不留回”。多隆阿因此大受欢迎,在其战死后陕西各县感念其救命之恩,都建立了“多公祠”,岁祭不绝,直到解放后被全部拆除。继之而来的是左宗棠,实际是左宗棠的招抚政策救了回民,是他阻止了汉人的报复行动,并将投降的回民远迁,避免了俩个人群的直接接触。如果多隆阿不死,那后果…所以陕西、甘肃并无“左公祠”。